唐诗里蕴含的此情此景—— 读几首唐诗(上)
发布者:迟真 更新时间:2015-10-10 文章来源:学生处 阅读次数:
且从李白的《静夜思》谈起:
——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
此诗大家念得顺口,就中却不无可以寻思之处。先看见的是月光,然后才看见月。何以“举头望明月”,就要“低头思故乡”呢?望见别的不能“思故乡”么?或者“望明月”不能“思”别的么?其间这个联系,是怎么回事?清人徐而庵有个说法:因为睡不着,才知身在他乡。我们从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也觉出人在羁旅的凄清之感。然而还是不能建立一种必然关系。或许是月圆使人想到团圆;或许想起此刻故乡亲人会与我共看此月;或许诗人曾在故乡望月,此刻记起来了,是个个人经验;或许当初“举头”那么“望”了,继而就“低头思”了,没有什么道理,乃是此情此景如此,据实描述。月夜人人遇得,思乡之情也是常有,李白建立一种联系,或曰模式,读者也就自愿接受认同,我们也就不管那个逻辑关系了。一看见月亮,自然思故乡了。诗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非逻辑的思维关系和语言关系。
再来看杜甫的《月夜》:
——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香雾云鬓湿,清辉玉臂寒。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。”
也是写的思念之情。由此亦可解释李白那首,盖见月而思念亲人,乃是人之常情。李诗单从末二句看,有点抽象出来的意思,如此才能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。杜甫这诗,则极尽具体,真是切身感受。当时诗人身陷长安,家人都在郙州,是在两地相思。却从家人思念自己落笔,而特别刻画一个“独”字,这才见出相思之苦。妻子虽有儿女相伴,无奈儿女年幼,不知道“月夜”与“长安”有甚关联,所以只剩下妻子一人独自思念丈夫了。“香雾云鬓湿,清辉玉臂寒”本来只是写望月之久,但是这个望月之人,如此具体可感,这里写到嗅觉(“香”)、触觉(“湿”)、视觉(“清”)和温觉(“寒”),简直活灵活现,由此暗写自己一方的思念。末二句是一番期待,“倚虚幌”也是家中具体情景;那又是一个月圆之夜:“照”对应第一句中的“月”,而“双”对应第二句中的“独”,由此可知,不光是“闺中”,诗人这厢也在“独看”,那么期待中“干”了的“泪痕”,也是属于此时双方的了,原来彼此都是泪痕满脸的了。
以上两首,都是把“月圆”与“有情”联系在一起的,李商隐的《月》却质疑这种联系:
——“过水穿楼触处明,藏人带树远含清。初生欲缺虚惆怅,未必圆时即有情。”
第一句是写月光照耀之处,月亮缓缓移动,随处被以光辉;第二句是写月亮本身。废名说:“似指月中有一女子,并有树如小孩捉迷藏一样,藏在月里头,不给世人看见。”“触处明”、“远含清”一近一远,人间天上,“明”有暖意,“清”却冷了。这里暗含一个转折,由此过渡到末二句。“初生欲缺虚惆怅”写当初对于对圆满的一种期待,然而月圆之时,未必人生此种期待真的能够圆满。此时诗人该是对着一轮圆月,然而满心失意之情。较之前引李、杜的诗,情感深度似乎更深一层。
李商隐的《嫦娥》则说:
——“云母屏风烛影深,长河渐落晓星沉。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”
凑巧又是一首写月亮的诗。前两句是揣想月宫里嫦娥生活情景。前一句着眼于恒定不变,可谓华贵极矣,然而了无生气;第二句着眼于恒定中之变化,然而是照例如此,还是恒定不变,而且特别来得静谧无声,由此烘托出一份寂寞孤独的心境。所以第三句要追溯往事,说嫦娥奔月实在错了,没想到落得如此结果。第四句“碧海青天”是嫦娥所面对的荒凉世界,此世界惟有自己一心省得,真是做了自己心灵世界的写照了。“夜夜”二字,尤其刻骨,是把此一情景,推向无限的未来。
再来看元缜的《闻乐天授江州司马》:
——“残灯无焰影幢幢,此夕闻君谪九江。垂死病中惊坐起,暗风吹雨入寒窗。”
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什么孤独寂寞了,简直生死都成了问题。第一句就凶险得很,这个夜里得着平生挚友被贬官的消息,好比致命一击。“垂死病中”是诗人此时状况,回过头去看第一句,好像其间有某种联系,是个象征似的。“无焰”的“残灯”,飘乎不定的“幢幢”影子,是对自己生命的把握。这消息太突然了,所以才“惊坐起”,然而却是无法承受的。末一句“暗风吹雨入寒窗”,先是“暗”,对应“残灯无焰影幢幢”,是再进一步,写感觉中的生命完结;继之是“寒”,是体会到死亡降临,如此“垂死病中”,通过感觉都落实了。
当然唐人写寂寞孤独,并不都用这种强烈笔法。也可以淡淡点出,然而意味无穷。如王昌龄的《闺怨》:
——“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楼。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
前两句兀自轻松得很。“不知愁”这话有点无端,乃是为的后面伏笔。唐人写“闺怨”题材很多,多是从怨写起,偏偏这是一个无怨之人,而且简直无心。“不知愁”乃至“春日凝妝上翠楼”种种铺垫,都落在“忽见”二字上。由“忽见”回过头去想“春日凝妝上翠楼”,由化妆到上楼,一定不慌不忙,正是“不知愁”了。“忽见”到的,其实并非什么意外,正是“春日”景象:“陌头杨柳色”罢了。但是忽然有所发现,觉得大好春光,不能与“夫婿”共享,都被白白辜负了,而且美景短促,“觅封侯”的过程遥遥无期,于是悔不当初。这一悔使我们想到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笔下嫦娥的后悔,都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一种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