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该看的一篇文章(一)
发布者:迟真 更新时间:2015-10-10 文章来源:学生处 阅读次数:
在我心目中,人生有两个季节最值得怀念、也最值得审美:一个是童年,一个是青春——尤其以“大学”为标志的青春。它们是人生流程中最璀璨悯座时空,人生最诗意的元素、最烂漫和绮丽的风光都寄宿在里面,不夸张地说,它们拥有的生命美学含量,占去了人生的大半。
童年是懵懂的清晨,像沾露的牵牛花,枝条鲜嫩、柔软,充满汁液和梦幻。而青春则是朝阳时分了,用一位政治家的话说,是“八九点钟的太阳”,尤其种在大学里的青春,更犹如黄金般的向日葵,不仅是激情、昂扬、蓬勃、灿烂同义词,更重要的,它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。
若赐我一次机会,让我在人生中选择一个时空再来一遍,我会毫不犹豫地举起它:大学青春。
或许是偏见吧,我一直觉得,真正的“青春”,只有借大学这块领地才能演绎得淋漓尽致,其他舞台上的青春都是打折扣的。我说的“青春”,并]E一个年龄符号,而是一种与“青春”匹配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风光:从自然性上讲,“青春”乃生命力最鲜活最旺盛之时,就像一枚能量充沛到高潮的电池,此前此后都是减量的了;从精神性上看,“青春”是一个最让人心旌摇荡的季节,情感枝叶最茂密,理想天线架得最高,就像夏日里的爬山虎,它能把触角疯长到一切可攀之处……从某种意义上说,大学是“青春”的天堂,也只有在校园如此纯粹和唯美的特区里,像“花样年华”这样的词,才能得到真正的孕育和诠释。
如此美好的时节,怎样才不辜负它呢?
作为一个送别了青春的人,作为一个奢想着将它再来一遍的人,有什么想法要对大学的你们说呢?想来想去,聊几点值得珍惜的细节吧。因为,这些细节正愈发成为我——一个远离校园者的羡慕与怀念。
一珍惜“共栖"。在我眼里,大学生活有一道最为迷人的风景线:同窗共栖。无论教室、餐厅、宿舍、礼堂、风雨操场、夜自习、林荫道、运动会……你都不是形单影只,你都和孤独无缘,你的前后左右都环绕着“同窗”(仔细想想,“同窗”是多么美的一记汉语!),你的胸前都佩戴着“院系”“班级”这样的概念……那种集体的热烈,那种被众多体温簇拥着的感觉,那种平等而亲密的并列和同龄关系,那种无须太多周折就可以缔结的友谊和情义……或许很久以后,置身成人社会后的某一天,你才会突然发现,“单位”“科室”“同事”“级别”“人际”这些词的含义,比起“班级”“宿舍”“课堂”“同学” “室友”——不知复杂和深奥了多少倍,又冷漠和乏味了多少倍。大学,它天然地把你们的青春设定为“连体”和“联盟”的关系,它为每个人的青春都预备了那么多的“同伙”,你们应学会感激、珍惜才是,因为它将不复再来。多年以后,无论你站在大街的茫茫人海中,还是坐在自家的居室里,你都会由衷地怀念那操场上的汗流浃背、食堂里的举杯相庆、夜自习的灯火通明,还有寝室里
那些小小的波澜和风暴,当那首《同桌的你》或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》悠然飘来,你会隐隐动容,微笑或惆怅……
前些日子,我所在的电视频道做过一档节目,用镜头记录了毕业前北京几所大学的日常生活,有一幕画面让我久久感动:2007年6月1日晚,在北理工的操场上,几千名毕业生聚集在那儿,他们屏息静气,翘首等待着一幅情景的诞生,对面宿舍楼的灯全部熄了,但很快,一间宿舍的灯亮了,一连串的宿舍亮了,操场开始沸腾,最后,夜色中竟然出现了五个用灯火缀成的大字—— “再见,北理工”……面对那些热泪盈眶的面孔,我的心里也湿润了,我知道,这是青春的告别,这是大学里的童话。我为这样一个仪式而感动。就是这样的
一声“再见”,他们是用13个楼层、几百间宿舍拼写出来的。再见了,朝夕相处的兄弟,同窗共栖的日子……他们用宿舍的灯光完成了最后一次牵手和拥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