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《逍遥游》名句简析
发布者:李健 更新时间:2015-07-29 文章来源:学生处 阅读次数:
庄子是道家的发展者,庄子思想是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继承和发展。读庄子,如能结合老子去读,不仅深化了对老子的理解,也深化了读庄子的理解。读老子庄子(老庄),我有一个感受,当我们以世俗的价值观去阅读时,老庄是消极的;当我们以一种宗教情怀(或人文关怀)去阅读时,老庄是积极的。
 
  1、小知不如大知,小年不如大年
 
  小知是一种分别心,是一种功利之心,是以一己之私为出发点,建构出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观,所以老子主张“绝智弃辩”;大知超越了分别心,达到一种整体的整全的认识高度,是一种符合道的本性的认识观。庄子还说:“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。”大智是一种博大的情怀,小智是一种偏执狭隘。
 
  小年寓意着有限,大年寓意着无限。有限是着眼于现象世界、经验世界,现象之物都是有限的;无限着眼于道,无限是道的特征,道是永恒的、终极的,超越了有限性(时间和空间)。科学探索的是现象世界,所以科学是有限的;哲学和宗教是探索本体世界(道的世界),哲学和宗教的视觉是无限的。
 
  当下的中国人信奉唯物主义,对神圣价值没有敬畏感。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,因此容易导致急功近利,及时行乐,无法无天。中国人认为人生是有限的,既然是有限的,那就应该把握现实世界,而现实世界就是现实主义。西方人有一个彼岸世界,彼岸是无限的,所以人生也就实现了无限,为了实现无限,西方人心中有一个绝对的完满的终极的对象--上帝,在上帝面前人是渺小的,人是有原罪的,这种自律、自制和敬畏,就会形成一种道德感、崇高感。因为无限,所以有了理想和应然,所以超越了现实,这才会使得普世价值之平等、自由、博爱的价值得以张扬。在唯物主义、现实主义的国度,国人的眼光只是低头看到眼下的现实、实然,而从不抬头仰望天空(理想、应然),所以不会相信什么平等、自由、博爱,反而会贬低这些价值,认为这些东西是骗人的鬼话,这就是唯物主义(现实主义)带来的危害。
 
  2、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
 
  全世界的人赞誉他,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得意;全世界的人都非议他,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。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大道保持一致时,也就不会有是非善恶的虚妄价值观判断,因此外在的价值判断也就不会影响其内心的坚定,这种内心的强大是对世俗之心的超越。所以庄子还说:“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。”生命才是内在的,名利是外在的,当一个人向内求,而不向外求的时候,就进入了宠辱不惊的境界。当一个人没有内心追求的时候,完全被外在的世俗世界的判断所牵制时,这个人就是通行本《老子》中描述的“宠辱若惊”的悲哀境地,宠辱若惊,宠也惊,辱也惊。
 
  现实中的随波逐流,是世俗社会的价值观过于强大,而精神生命(如个人的哲学和宗教情怀的缺失)的脆弱,导致个人的内心判断完全随着社会的价值引导而漂浮不定,一切迷茫、困苦也因此而产生。
 
  超越外在价值判断,就是一种“无名”的境界,所以老子说:“道恒无名”,还说:“名与身孰亲?”即属于人内在的东西身(生命)是最亲近的,而名(名望)是虚妄的,外在的。当然老子也没有全部否定名的作用,只是要认识到身是目的,名只是一种手段,因此要保持一种适度,所以老子说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
 
  3、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
 
  至人,是人之极致,是完满的人,如果按照老子的思想,这样的人是“王”,是能够法地、天、道、自然的人,即与地、天、道、自然同一的人。当人与天地同一,人与道同一,人与自然同一,那人就具有了一种人类情怀、天地情怀、大道情怀,其小我走向了无我(无己),所以庄子的无我(无己)是一种大我。
 
  神人,是神圣的人,是得道的人。所有的事功(事业)都是基于个人利益得失而建构的,这仍是一种世俗价值。事业的成就感,很大一部分是世俗价值的趋势导致的,一方面展示给外人(让外人承认),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妄心。神人超越了这些世俗价值,神人是无功的。不追求事功(事业),但这还不等于佛教的价值观,并不是追求空。按照老子的思想,相反神人的这种“无为”,正好成就了“为”,即“无为而为”。社会的混乱,不是因为统治者为得太少了,而是统治者为得太多了,统治者的为导致了社会的混乱,统治者一切的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为,这种为必然会侵犯人民的利益,因此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,迫使人民的反制、反抗。所以庄子的无功,是一种大功。让人感受不到功,正好是符合道的状态,一切顺自然,这样的结果,就成就了本然的状态,就不会导致矛盾和混乱,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功。所以老子说:“为之于其无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。”在没有发生时去为,在没有混乱时去治,让人看不到功劳,却是最大的功劳。等产生了再为,等混乱了再治,让人感觉是一种大的功劳,实际上已经晚了,再大的功也是白费。
 
  圣人无名,很多学者认为是庄子独创的理论思想,其实不然。圣人无名,完全是对老子思想的推导,是老子之“道恒无名……侯王若能守之……”一句的推论。道是无名的,侯王如果能坚守,那侯王坚守的就是无名,那侯王也是无名的;另外,当侯王坚守道时,侯王不再是普通的侯王,而是理想的候王--圣人,理想侯王之无名,实际上就是圣人之无名。圣人不追求名,所以圣人是无为的,圣人一切顺道,顺自然,静悄悄的为了,让人感觉不到成就,正因为如此,圣人把国家治理好了,这就是圣人无名、无为而治。
 
  4、无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
 
  因为无用,所以没有困苦。因为有用,所以有困顿。有用就会发挥其用,发挥到五分时,还想发挥到八分,发挥到八分时,还想发挥到十分,无止境的羁绊。有用是一种功利主义,无用是一种理想主义。无用方为大用,无用反而回归本真,道是自然的、无为的,就是一种无用,这种无用反而成就了天地万物。
 
  当下中国都在追求有用,如GDP、权钱色,而忽视了一些无用的东西,如生态环境、文化复兴、真善美,导致成就一个功利的、无序的、混乱的短视国度。
 
  我们当下的社会,缺少的不是世俗价值的进取,而缺少的是对世俗价值的反思,这就需要一种宗教情怀,只有当世俗价值上升为崇高价值时,社会中的功利主义(急功近利)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才可能得到一定的消解。